自學練習
介紹
專題介紹2(產品介紹)
來自圍城的家書

誰想得到,在互聯網的世代,電郵竟要靠自己機構安裝超高頻無線電傳送?鐵路主幹線上住了十九萬人的城市,竟連買一份報紙也可遇不可求,更遑論其他!

誰想得到,在香港連靜下來討論問題也沒有時間的夫妻,竟在異國的內戰中找到安寧:工作一樣日以繼夜,生活科技倒退千年,卻可以「共度美好時光,做些簡單的事,例如……聊天」。

誰想得到,日產石油八十萬桶的非洲第二大產油國,輸往美國的石油佔美國入口量百分之八,竟又是最貧窮國家之一,全國三分一人口靠國際救濟。財富哪裡去了?

許多事情豈可想當然?

從事雪糕市場營銷的穆嘉玲,到地雷滿佈的安哥拉,可發揮甚麼作用?大腳趾繫上紅繩真能治療肚瀉?外科醫生鄭偉發現當地難民的皮膚,除了醫學院教導的角質層、表皮基層、真皮、皮下脂肪等組織,還有意想不到的另一層……內戰三十年,從未見過和平的孩子,會有怎麼樣的玩意?為甚麼上學要帶油罐或板凳?

不要以為這是一本旨在描寫落後地區人間慘劇的書。「這些一無所有的人樂觀得出奇。」穆嘉玲這樣寫:「我知道這樣說有點荒謬:我們從遠處來到安哥拉,在它的內戰中,找到我們要尋找的和平。我清楚知道,處身戰爭中,會有生命危險。但我驚訝地發現,這裡被戰火蹂躪的人還是充滿生命力,他們的生活充滿奔放的顏色、朗聲的歡笑、無盡的舞動。這些飽受創傷、受忽視的人……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艱苦工作,從不在死亡面前退縮……他們的意志、耐力和尊嚴,是那麼鼓舞人心……簡而言之,我們完全著了迷。人生此刻,我們身處在我們想要去的地方,做著我們一直想做的事,而且是兩個人一起做……我們的滿足超越了一切。」

本書收集了外科醫生鄭偉和商界行政人員穆嘉玲,在世界步入廿一世紀的時候,從安哥拉奎托市傳發給家人和朋友的電郵,也加插了一些補充資料、日記、當時害怕家人擔憂而不敢寄出的信,和大量珍貴照片。對生活了十個月的安哥拉社會,觀察敏銳,描述細緻,情感真切,反省深刻,是了解近代非洲,以及前線人道工作實況的不可多得的素材。

作者:鄭偉、穆嘉玲 (Karin Moorhouse)
出版: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
ISBN:962-8326-69-4
無國界醫生香港辦事處及香港各大書店有售。
(來源:無國界醫生)
標題
概述這篇專題介紹的主題。
引言
提出一連串問題,讓讀者反思有關窮困的命題,引起關注。
主體
介紹這本書的寫作背景、作者經歷等,以及節錄書中的精彩情節,提高讀者對有關命題和作品的興趣。
結尾
概述作品的內容、組織等,讓讀者了解梗概,加深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