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作練習
在上一個練習,我們借用了「香港社會福利協會」的情境,擬寫了一篇建議書「分析問題」的部分。現在運用本章所介紹的寫作原則,接續撰寫「提出建議」的部分,針對前面所分析的問題,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。

參考答案
建議
為了改善市民大眾對綜援人士的看法,以及解決由此衍生出來的種種問題,本協會將提出以下建議:
1﹒加強宣傳有關綜援的正面信息
現時很多市民對綜援制度存有偏見,政府在公佈有關綜援的資訊時,應評估有關資訊會否進一步加深大眾對綜援制度的偏見,或注意是否運用了含貶義的言辭。政府並應針對這些偏見,加強有關綜援的公眾教育,包括釐清市民對綜援制度的誤解,引導市民認識社會保障乃基本的公民權利,也是促進社會和諧、防止罪案產生的政策;另外,也應呼籲有需要的人士領取綜援。
2﹒協助綜援人士重投勞動市場
部份領取失業綜援的人士,有意重投勞動市場,卻往往面對極大困難;這批人士如沒有得到適當的支援,實在難以脫離長期貧困的狀態。他們主要有以下三類:
(a) 低學歷 |
: |
建議為這類人士提供適當培訓,讓他們提高學歷,兼有一技之長,增加重投勞動市場的機會; |
(b) 單親家庭 |
: |
建議資助社福團體,提供「孩童託管服務」,讓父親或母親在日間放心出外工作,而毋須擔心照顧子女的問題。 |
(c) 傷殘人士 |
: |
建議與不同機構合作,安排可讓傷殘人士勝任的工作,鼓勵他們發揮潛能。 |
如此,既有助綜援人士重投勞動市場,重過充實、滿足的生活,也可改善市民大眾對綜援人士的觀感,證明綜援制度不是「養懶人」、「鼓勵依賴文化」,而不過是紓困的過渡性政策。
3﹒改善在職貧窮問題
即使現時已推行「最低工資政策」,然而工作時間不足、工作不定時等問題依然存在;這類在職人士即使名義上是「就業」,但薪金偏低,甚至比領取綜援還低。因此,政府應制定長遠政策,例如改善交通津貼、子女津貼、教育津貼等,減輕在職貧窮的問題,鼓勵綜援人士重投勞動市場。另外,也應定時檢討「最低工資」制度,考慮根據當前的經濟環境,提高最低工資的標準。
建議切實可行
文中所提出的建議,包括加強宣傳、鼓勵就業、改善政策等,都是政府應該而有能力施行的。
語言表述的邏輯嚴謹
「問題」與「建議」關係緊密,又多用「應該」、「可以」、「有助」等用語,表達如何推行措施,以及推行的成效,容易讓人信服。
立場客觀
能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具體的議案,以綜援人士及市民利益為大前提。
可加插一個簡單的過渡段落,起承上啟下的作用,說明為了改善上述問題,希望提出以下建議。
文中的三個建議,都是針對前文分析的問題而提出的:
加強宣傳有關綜援的正面信息

回應市民對綜援人士存有誤解的問題,並提出在宣傳、教育上的建議。
協助綜援人士重投勞動市場

回應綜援人士難以重投勞動市場的問題,並根據不同類別的綜援人士,提供可行的協助方法。
改善在職貧窮問題

回應基層工人工資過低的問題,並建議政府從政策方面入手,檢討及改善現存的不足。